“开封有位包青天,铁面无私识忠奸。江湖的豪杰纷纷前来助阵,王朝与马汉伴他左右。”这几句歌词出自经典电视剧《包青天》。包拯以其正直无私、不畏皇权和果敢断案的名声广为流传。从戏曲、话剧直到电影和电视剧,多次以“包公断案”为题材,耳熟能详的故事包括《铡美案》、《乌盆记》和《狸猫换太子》等。
在当今互联网时代,唐代的狄仁杰、北宋的包拯以及南宋的宋慈被誉为“三大神探”。然而,这些许多剧情其实是虚构的,包拯并没有那么强势,以至于能够铡驸马或是王公大臣,也并不具备“日断阳间,夜审阴曹”的能力。身边超级有能力的助手如公孙策和展昭在历史上同样并未出现。
包拯,字希仁,生于宋咸平二年(公元999年),家乡在庐州合肥(即今日的安徽合肥)。他出生于一个耕读之家,家境并不宽裕,但自幼聪明,父母将他送到私塾接受启蒙教育。天圣五年(公元1027年)时,包拯考中进士,开始了他的官场生涯。他曾历任监察御史、三司户部判官、龙图阁直学士、权知开封府及枢密副使等职。
展开剩余70%历史上,包拯被称为“包龙图”,这是因他曾担任龙图阁直学士而得名。嘉祐七年(公元1062年)包拯去世,追赠礼部尚书,谥号“孝肃”。纵观他的一生,他以孝敬父母、为人廉洁公正而闻名,但在正史中并未明确记载他具有如神之断案能力的经历,受戏曲影响的他,其面色也逐渐被定格为黑色。
1973年,一件文物的出土更是印证了正史对包拯的描述,许多电视剧中的情节被推翻。当时在合肥东郊进行施工时,偶然间发现了包氏墓群,由于未曾预料到土下埋藏着墓冢,意外地将墓志铭铲碎为五块,所幸文字仍保存得较好,尚能辨认。经过专家的细致分析和铭文考证,最终确认这便是包拯的墓。
该墓志名为《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》,由志盖和志身两个部分构成。志盖长、宽各为123厘米,厚13厘米,盖顶中部以篆书刻有“宋枢密副使赠礼部尚书孝肃包公墓铭”16个字;志身长、宽约126厘米,厚14厘米,铭文则以小楷风格雕刻了51行,约3200字,单字大小约为2厘米,撰写者不详。1994年,这块墓志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。
这块墓志不仅揭示了包公的真实能力,表明他并不仅限于断案,还成功在巡盐、治水、监察及教育后代等方面表现出色。历史上的包拯形象也因此更为立体而全面。再说这方墓志,在工匠的精湛技艺下,书法也显得格外出众。北宋早期的墓志书法以“柳体”为主,夹带着几分如苏轼、颜真卿和李邕的风格。
墓志的笔画在尖锐与圆润之间变化自然,强调提按分明;横书笔画朝右上方倾斜,书写时的用笔兼具刚柔。尤其是捺笔的造型,显得格外凝练。转折处的笔触流畅而自然,字形宽松,整体地取势取灵,展现出一种端庄而秀丽的气质。
历史上包拯、狄仁杰、寇准以及宋慈等人的贡献都十分巨大,值得我们深入了解。您对此有何见解,欢迎在评论区展开讨论!
发布于:天津市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