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阅读此文前,麻烦您点击一下“关注”,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,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,感谢您的支持
文 | 沧海阅铭
编辑 | 沧海阅铭
“文内所有信息皆出自权威媒体
1949 年新中国成立,百万大军驻守四方,六大军区首脑手握重兵,按老规矩这时候最容易出乱子,手握兵权的人占块地盘当土皇帝,历史上这样的事还少吗?可奇怪的是新中国没出一个军阀,连中央和地方闹别扭的事都少见,同样是带兵的将领,为啥共产党的队伍就这么不一样?这里面藏着啥门道?
1949 年天安门城楼上一声宣告,新中国站在了历史的新起点,这时候的人民解放军刚打完硬仗,五百万将士个个身经百战,正驻守在全国各地,东北的黑土地上有大军,华北平原驻扎着劲旅,华东、华中、西北也都有重兵把守,这阵仗搁在以前谁看了不捏把汗?
想想那些老故事,哪个朝代刚建立时手握兵权的将领不是让朝廷睡不着觉,可新中国偏偏就不一样,这悬念得从军区的布局说起,刚开始全国划了五个大军区,东北、华北、华东、华中、西北,每个军区都管着一大片地方,带兵的也都是响当当的人物。
就说中南军区吧,后来改称中南军区的那块地方,由林彪负责西北军区则是彭德怀坐镇,这些人手里的兵,少则几十万,多则上百万,搁谁看这权力都够大了,要是心术不正想搞点小动作,条件可都齐了,可他们偏不,这到底是为啥?
转过年来1950 年刚开年,华中军区改叫中南军区,没多久西南军区也成立了,全国成了六大军区,这时候的军区不光管军队,地方上的大事小情也得操心,党政军一把抓成了常态,按老理儿说,这更容易出问题,可新中国的将领们偏就没走老路。
是他们没能力搞割据吗,显然不是,能打赢那么多恶仗,本事大着呢,那是什么原因?这谜底得慢慢揭开,要想说清楚新中国的事,得先看看以前的军阀是咋回事,就说蒋介石吧,他这辈子,多半精力都耗在对付各路军阀上了。
1928 年北伐打完,国民党名义上统一了全国,可实际上呢,各地的军阀换了块招牌,该咋当土皇帝还咋当,李宗仁的桂军在两广说一不二,冯玉祥的西北军在西北五省说了算,阎锡山的晋军在山西就是老大,蒋介石这个国民政府主席在他们眼里,不过是个名头而已。
这些人挂着国民革命军的牌子,心里却各有小算盘,蒋介石让他们往东,他们偏往西,让他们打狗,他们偏撵鸡,1929 年,蒋桂战争说打就打起来了,没别的原因就是桂系不服蒋介石,蒋介石也容不下桂系,枪炮一响遭殃的还是老百姓。
更厉害的是 1930 年的中原大战,蒋介石跟阎锡山、冯玉祥、李宗仁这些人,在河南、山东、安徽打了个天昏地暗,一百三十多万人堆到战场上,打了半年多,三十多万人死伤,好好的土地变成焦土,老百姓流离失所,这都是军阀混战闹的。
蒋介石也不是没辙,今天拉拢这个打那个,明天收买那个整这个,甚至把人家头领骗来扣押,可管用吗?一点用都没有,那些军阀眼里只有利益,谁给的好处多就跟谁走,今天投蒋介石,明天可能就投靠别人了,反复无常得很。
你看石友三,先是跟着冯玉祥,后来投了蒋介石,没多久又回冯玉祥身边,中原大战时又跑去跟张学良,没一年又叛了张学良,这样的队伍能成啥事,反观新中国的将领,手里的兵比当年的军阀多,地盘比他们大,可就是没人搞割据,这对比真是太明显了。
是蒋介石能力不行吗,他手段够多了,可就是治不了根, 新中国的将领们,到底凭啥能守住本分,这答案藏在他们的信念里,共产党的队伍为啥能拧成一股绳,说起来从建军那天起,就有个铁规矩,枪得听党的,这可不是嘴上说说,是刻在骨子里的。
辽沈战役那会儿林彪想先打长春,觉得稳妥,毛主席却坚持先攻锦州,说这样能切断敌人退路,关门打狗,两人通过电报来回商量,最后林彪服从了中央的决定,大军一举拿下锦州,这一仗打完,东北的敌军彻底没了退路。
你看再能打的将领,也得听党的指挥,这要是换了军阀部队,司令想打哪就打哪,谁能管得了,毛主席在队伍里的威望,可不是凭空来的,井冈山时期是他指明了工农武装割据的路,红军才有了落脚点,长征走到遵义,眼看队伍快不行了,又是他站出来力挽狂澜,让革命转危为安。
抗日战争打起来,他说要打持久战,不是一下子就能打赢,得慢慢熬,最后还真就熬赢了,这些实打实的功绩,让全军上下打心眼儿里佩服。跟着这样的领袖,谁还会动歪心思,光有信念还不够,制度上也得把漏洞堵上,1950 年起毛主席开始调地方上的大员进京。
彭德怀打完抗美援朝,就被调回中央当国防部长,不再直接管西北的军队,刘伯承去办军事学校,教年轻人打仗离开了西南,1952 年那回 “五马进京” 更出名,邓小平从西南局书记任上到中央当副总理,其他几个大区的负责人也跟着进京。
他们一走,地方上的军政大权就分开了,再后来六大军区改成十二个,每个军区管的地盘小了,兵力也分散了,这样一来谁想搞割据都没条件了,你说这办法是不是既稳又准,1973 年冬天,中南海里开了个会,毛主席突然说要把大军区的司令员换一换。
他说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,容易油滑,拉帮结派,这话一说没人敢反对,北京军区的李德生和沈阳军区的陈锡联对调,济南军区的杨得志跟武汉军区的曾思玉互换,南京的许世友去了广州,广州的丁盛到了南京,福州军区的韩先楚心里有点不情愿,毕竟在那儿经营了多年。
可毛主席一句 “我的牙用不用补”,让他明白了该动就得动,前后不到十天,八个军区的司令员全到了新岗位,这速度别说国内,连国外都惊着了,换在国民党那会儿,别说换司令,就是调个师长都得吵翻天,还得给好处,可解放军不这样,命令一下说走就走。
为啥能做到这样,因为毛主席早就通过一次次运动,让官兵们明白:军队是人民的,不是哪个人的私产,打仗是为了老百姓过好日子,不是为了自己抢地盘,心里装着人民自然就不会搞分裂,蒋介石靠收买拉拢,治标不治本。
毛主席靠信念加制度,从根上解决了问题, 这就是共产党的高明之处,后来邓小平还感慨,毛主席懂治军的艺术,就是不让人搞小圈子,这种智慧保证了军队的团结,也护住了国家的统一,新中国成立后,百万大军驻守四方却无军阀割据,只因共产党的军队从根上就不同。
“党指挥枪” 的铁律、毛主席的崇高威望、步步为营的制度设计,还有 “军队为人民” 的信念,让军队始终听党指挥,对比国民党军阀混战的乱象,更显伟人策略的高明,这不仅守住了国家统一,更为长治久安打下了坚实基础,这样的智慧值得后人永远铭记。
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