假期一结束,朋友圈里晒的是各地的人山人海,我瞅了瞅自己的花呗账单,心凉了半截。
但你猜怎么着?
正当我为几百块的份子钱肉疼时,有人直接在上海的长乐路上,为了一场婚礼,甩出了11万……买旗袍。
对,你没听错,十一万。
主角是一位从墨尔本飞来的华人姐姐,她不是给自己买,是给她的七个闺蜜一人来一件,说是要去和平饭店喝喜酒,排面必须得有。
这哪是买衣服,这简直是在印钞票。
我当时就想,这年头,衡量姐妹情的单位是不是已经从“请你喝奶茶”迭代到“送你一件高定旗袍”了?
这事儿要是孤例,咱也就当个段子听了。
但离谱的是,这股“野性消费”的风,在刚刚过去的八天长假里,几乎刮遍了整个上海,而且主角清一色都是老外。
把镜头从幽静的长乐路切到人声鼎沸的正大广场。
华为旗舰店里,一个俄罗斯大哥的操作更是重量级。
他看上了那台两万多的折叠电脑,然后,他买了六台。
六台!
哥们儿你是准备回国开个网吧,还是对折叠屏爱得深沉?
店长都看傻了,说国庆期间外国游客是多了不少,但这阵仗,活久见。
这事儿就透着一股魔幻。
在咱们的刻板印象里,老外来中国旅游,购物车里装的不都是丝绸、茶叶、熊猫摆件这些“传统手信”吗?
怎么突然就升级到硬核科技产品了?
而且直奔华为。
这背后可说道的东西就多了,是产品力真的已经到了让海外用户无视一切、闭眼就冲的程度,还是说,在某些我们看不见的舆|论场上,中国品牌已经悄悄完成了逆袭?
这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“外国游客购物”新闻了,这简直是一种文化现象。
当然,也不是所有人都这么“壕”无人性。
就在同一家商场,几个德国游客,被一家叫“青稚”的文创店给迷住了。
他们没买别的,就相中了印着陆家嘴“四件套”风景的护手霜。
几个人还特地凑单,就为了达到500块的离境退税标准。
你看,这就有意思了。
从十一万的旗袍,到两万一台的电脑,再到几十块的护手霜,上海这座城市,就像一个巨大的消费磁场,总能精准地找到每个人的“嗨点”。
这帮“特种兵”式的扫货大军,行动力强得可怕。
在青浦奥特莱斯,那场面就更壮观了。
耐克、阿迪的门口,排队的队伍里混着各种肤色。
一对泰国情侣,跟抢滩登陆似的冲进VANS店,光速拿下两件泡泡玛特联名的卫衣。
问他为啥,他说:“Molly在泰国很有名,这里折扣好,货还全!”
得,人家功课做得比你我都足。
数据是不会说谎的。
光是青浦奥莱,国庆期间的离境退税笔数,同比暴增了177.27%。
俄罗斯、菲律宾、美国的老铁们成了贡献榜前三。
南京路上的新世界城也不甘示弱,退税笔数上升153.33%。
这些冰冷的数字背后,是一个个被塞爆的行李箱,是一场全球消费者用真金白银投出的票。
过去咱们总提“中国制造”,后来是“中国智造”,现在是不是该聊聊“中国吸引力”了?
这吸引力,一方面是政策给力。
上海海关搞的什么“封装打码”、“自助验核”,还有那个“即买即退”服务,把以前麻烦到死的退税流程,变得比点外卖还简单。
官方等于是在说:来,放心薅羊毛,我们罩着你。
但更深层次的,是一种心态上的变化。
当蔓楼兰的老板能底气十足地说,老外对他们唯一的“吐槽”就是“贵,且从不打折”时,你有没有闻到一丝奢侈品的味道?
一个中国品牌,敢在自己的地盘上,对全球消费者立规矩,这在十年前是不可想象的。
当然了,光凭一个黄金周的数据就吹嘘“国货之光照耀全球”,那也有点自嗨过头。
这到底是昙花一现的消费狂欢,还是一个新时代的序章,还得让子弹再飞一会儿。
但这至少说明了一件事:当我们的城市足够有趣,品牌足够有料,服务足够到位时,世界消费的潮流,未必就一定要朝着巴黎、米兰和东京。
所以啊,以后在上海逛街,看到拖着行李箱的别急着躲,说不定人家不是来赶火车的,是来给你上一课的。
就是不知道,这波热度过后,下一个让老外们为之疯狂的“上海特产”,又会是什么呢?
最大的合法配资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